一、虎与中华民族文化
在我国的历史中,虎最初作为文化符号出现是在原始社会时期。远古先民们在与大自然的生存博弈中,认识到虎是一种生性凶猛、难以战胜的动物,在自然界中拥有无可匹敌的威猛力量。中国虎文化渊远流长,它很早就成为中国的图腾之一。由于虎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自古以来就被用于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如虎将、虎臣、虎士等。古代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面就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称为虎符。在文字、语言、诗歌、文学、雕塑、绘画、小说、戏曲、民俗,以及更为广泛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儿歌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虎的形象无所不在,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虎文化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它一直被当作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为人们所敬畏,虎在中国生肖中虎排位第三,普遍被认为是世上所有兽类的统治者,出生于虎年的人被认为是英勇的、乐观的,也是宽容的、慷慨的,他们能够长寿而且善于领导而非服从。虎前额上的花纹构成中国的“王”字,事实上,中国的“王”字就是因了老虎而来的。虎是森林之王,因此中国人巧妙地以它前额上的花纹作为一个汉字,意思是统治者。如今,这个字已成为了百家姓中的一个了。在中国的民俗传说中,人们相信虎是极其有力的动物,它们能驱除家庭的三大灾难:火灾、失窃和邪恶。虎画经常被挂在墙上并正对着大门以使恶魔因害怕而不敢进入。乃至在当代中国,也有儿童戴着虎头帽、穿着虎头鞋用以驱邪,还有的人睡虎头枕以使自己更加强壮。在虎年,孩子们的头上都写上了红色的“王”字看似能增强他们的精力与活力。同时虎也是高尚威望的象征,在早期的中国法庭上能见到“回避”、“肃静”的字样。虎符:虎形的木块是表示由帝王直接下达的军令的标志;古代的强盗首领也将虎皮铺在自己的座位上以显示自己的至高地位。 在中国古代,虎这种威猛的大型猫科动物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风俗通义》中说:“虎,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所以,在古代文学中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图像象征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虎对人似乎并不亲切,却给人亲切的印象。虎是神的化身,而且赋予它人性的美德与智慧,在人们心中,它既是神兽,也是义兽。老虎除了是一个自然物种外,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常被视为权力和制度的象征,威严凶猛无比,成为古代文学艺术描绘的对象。这充分体现虎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和虎文化对世人的影响。由联结中华民族成为一个整体的“龙虎文化纽带”和形成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生“生龙活虎”而追根溯源,始自远古龙女娲和虎伏羲,女娲是母系氏族的代表,伏羲是父系氏族的代表。女娲、伏羲分别是龙、虎图腾,龙是水生动物,两栖动物及鸟类的综合,虎代表各种野兽、虎图腾都是动物。虎是一种强有力的大型食肉动物,堪称百兽之王。虎的形象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占居颇为显著的地位,常常与龙并称,在许多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在《周易·乾卦文》中就有:“云从龙,风从虎”的说法。因为飞龙在天,虎行于地,故而人们就以“龙”为母系氏族社会的代表,“虎”为父系氏族社会的代表。所以虎与龙结合一起成为雄伟强盛的象征和美化权威的典型形态,是人崇拜并畏惧的对象,有时也充当逐妖、怯邪、镇宅的角色,构成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民族风俗文化特质。自古以来,人们也习惯用“生龙活虎”、“龙腾虎跃”、“虎背熊腰”、“藏龙卧虎”、“如虎添翼”、“虎头虎脑”、“虎背熊腰”、“将门虎子”、“虎老雄心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虎虎有生气”等词语,赞扬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表达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民族性格和民族自我意识,并且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虎文化。在远古时期,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发现动物的强大和凶猛,并由此产生畏惧之心,认为人与动物都是有灵魂的,特别是那些有特殊本领的动物,令人羡慕不已,希望自己通过对动物的崇拜,使自己与神灵、智慧、勇气、力量、健康和魅力等因素更好的结合起来显示自己的强大和永恒。人类祖先与虎共同生存于中华大地二千五百个世纪,大约五个世纪前,当中华民族有了文化的时候,也就产生虎文化。人们认为“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执博挫锐,噬食鬼魅”。在希冀虎镇宅、守墓,驱邪辟灾外,更多的是,寄寓着向往吉祥幸福的祈佑观念。至此,驱邪与祝福——便完全成了民俗学中虎的形象的全部含蕴。中国虎文化渊远流长,它很早就成为中国的图腾之一。由于虎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自古以来就被用于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如虎将、虎臣、虎士等。古代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面就用黄金刻上一只老称为虎符。在文字、语言、诗歌、文学、雕塑、绘画、小说、戏曲、民俗,以及更为广泛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儿歌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虎的形象无所不在,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虎在文艺作品中的文化形象和称谓曾经出现在历代的歌舞和戏剧中,如元朝杂剧《虎头牌》,清朝传奇《虎囊弹》、昆曲《虎囊弹》、京剧《虎牢关》、《卧虎沟》、《胭脂虎》等,不胜枚举。其中两个表现人与搏斗场面的最为激动人心。一个叫做《东海黄公》,是在汉代长安附近流行的一种"角抵戏"。晋朝葛洪在《西京杂记》里对此有颇为详细的记载:"东梅人黄公,少时为未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功羸惫,饮酒过度不能复得其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三辅人遂以为戏。汉帝亦取以为角抵戏马。"看来这里对虎的威力还是诚惶诚恐的,因为象东海黄公那样有武功、有法术的人仍然没有斗过虎,终于枉送了性命。至于以虎为地名、人名,继而演绎出的故事传说、趣闻逸事,就更是数不胜数。而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文化中的虎年,则是每隔 12年就要到来的欢乐节日。由于中国是世界上有影响的大国之一,人口位居世界第一,随着人口的不断迁移,几乎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找到华人的身影。他们所到之处,也必将或多或少地带去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的十二生肖文化就是绝大多数远离故乡的海外华人所难以丢弃的,同时也逐渐为世界其他民族所接受。因此,近年来这种以十二种动物命名年的习俗,不仅在亚洲各国和俄罗斯等的影响越来越大,也悄然传到了欧美各国,尤其是有关虎年的来历和各种传说,各种媒体都乐于广泛地进行宣传,使虎年成了虎名副其实的“本命年”。在中华民族文化中虎还有别称和异名,虎除了现今所称的“虎” 或“老虎”之外,从古至今它的别称异名更是散见在各代文典当中,如:寅客:真诰上说:寅是一种长有白齿的兽类,同时它也能通晓机宜,深具灵性。海缘碎事上录有:“寅客,就是老虎”。山君:说文上说:虎,是西方的野兽,又称作“兽君”,因为它是山中百兽之君的缘故。甩以又有“山君”的别称。李父:法言上说:在古代河南、河北一带,当地的居民都称虎为“李父”。而在江西、湖广以及安徽一带则称其为“李耳”。从函谷关以东的居民,又以“都伯”的别名相称。黄猛:清异录上说:石虎时代把虎称作“黄猛”是为了避讳而改称异名。掩子:周书帝纪上记有:杨忠跟着周太祖来龙门(今山西、陕西两省的交界处)狩猎,碰见一只老虎,杨忠独自一人与它搏斗,左手扶住虎腰,右手拉着虎舌,太祖看了后,称赞他的勇敢,于是就杨忠的字“掩子”来称呼老虎。戾虫:国策上说:虎就是戾虫,人乃是它甘美的诱食,由于虎性的暴戾,所以用“戾虫”来称它。大虫:传灯录上说:百丈向希连问“你见到大虫吗?”希连回答时以仿效出声音来示有。又在唐语林上说:唐宪宗元和年中,官员和吏人们一边饮酒一边谈论着平生的感叹,当谈到各人的喜好和惧怕时,有的人说喜好图书和下棋而害怕荒诞不实的事物,工部员外汝南周愿独说:“我爱当宣州观察使,而惧怕大虫”。大虫即是指老虎。黄斑:隋书五行志上说:高启逢铁冠先生诗上提到:“铁冠先生有道者,往往人见骑黄斑。”这诗中所说的骑黄斑,就是指骑老虎。斑子:广异记上说:天宝年间,四川人砍太白庙前的大树,有位老人来阻止他们,但是这些四川人不肯听从,老人一气之下就登山去叫“斑子”,一会儿整群的虎跑下来吃掉了四川人。由此可知“斑子”也是老虎的异名。虞吏:金楼子说:寅日山中的人称“虞吏”也就是称呼老虎。於菟:左传宣公四年记载:起初,若敖在郑国娶妻,生了斗伯比。若敖死后,斗伯比跟着母亲来到鄙国,后来他和鄙子的女儿私通,生了子文。鄙夫人让人把子文丢在云萝泽里。有老虎给他喂奶。鄙子打猎,看到这场面,害怕而回来。夫人把女儿私生子的情况告诉鄙子,鄙子收养了子文。楚国人把奶叫做“谷”,把老虎叫做於菟,所以就把这个孩子叫做斗谷於菟。也有人叫“乌菟”,左思在“吴都赋” 上说:“乌菟的族类,都是和长有甲皮的犀牛同类。”所说的乌菟便是指老虎而言的。十八姨:录异记上说:嘉陵江侧住有一妇人,年龄在五十岁以上,自称作十八姨,常常到附近居民家中,也不用饮食,总是教悔告知人们要佬好事,“假如做了坏事,我合要命令猫儿们三五只来检查你们。”话一说完便离去,有时即地便不见踪迹,人们之中有知道她是老虎所化身的,都非常敬畏惧怕她。封使君:述异上记载:汉朝宣城太守封邵,忽然间变成老虎,吃当郡的郡民,只要称呼它封使君,就会由此离开而不再回来。所以当时的俗话说:“不要作封使君,活的时候不治理人民,死了反而来吃人民。”白额侯:宣室志说:张铤驻兵在四川的西部,宴席上遇见白额侯,于是检验他,乃是老虎。斑寅将军:传奇上说:唐宣宗年间,宁茵秀才在南山庄夜间吟读,有人扣门,乃是南山斑寅将军请见,互相吟咏畅谈,查明检验他的身份后,乃是一只老虎。此外,古今图书集成《禽虫典》记载: 虎又叫“神狗”,皮毛浅色的虎叫“戏猫”,长有角的虎叫“委虎”,有长尾巴的虎“尤耳”,身上有五彩图案的叫“驺吾”,有九条尾并长有人的面孔的虎叫“开明虎”,长有双翼的虎叫“穷奇虎”,下腹部青色的虎叫“离离”。凡此种种,这些都是虎的别称或异名。虎对人似乎并不亲切,却给人亲切的印象。虎是神的化身,而且赋予它人性的美德与智慧,在人们心中,它既是神兽,也是义兽。老虎除了是一个自然物种外,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常被视为权力和制度的象征.威严凶猛无比,成为古代文学艺术描绘的对象。这充分体现虎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和虎文化对世人的影响。
二、彝族的虎宇宙观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古老文化的伟大民族之一,彝族有虎图腾崇拜的遗迹。虎是彝族的原生图腾,彝族崇拜虎,自诩是虎的民族、虎的后代。彝族虎宇宙观认为,虎血变成海水,人从水里来,穷究其极,虎血成水产生了人类,这就是彝族原始祖先图腾崇拜的起始。彝人认为世间的万物,都是虎死后化成的。虎头化天头,虎尾化地尾,虎皮化地皮,虎血化奔腾的江河湖海,左眼化太阳,右眼化月亮,硬毛化森林,软毛化青草,肌肉化肥沃的土地,骨头化连绵起伏的山梁。虎神是万物之神,是彝人共同的祖先。彝族民间创世史诗《梅葛》中的虎宇宙观即天、地、日、月、山川、河流、草木、人畜都是由虎尸羽化形成的,彝族择日以虎日为上吉,彝族生肖以一左起虎为开头排序,以左起为尊崇虎,这就是彝族固有的宗教文化传统。随着原始氏族人口分支繁衍而产生许多衍生图腾或其它多种崇拜。虎图腾崇拜在彝族的历史传说和生活习俗中,随处可见:彝族自称虎族“倮倮”的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的《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有青兽焉,状如虎,名曰罗罗”,清初吴任臣(1631—1648 年)注引明代朱谋《骈雅》说:“青虎谓罗罗,今云南蛮人呼罗罗”。所谓“青虎”就是黑虎;明代陈继儒《虎荟》卷三说:“罗罗,云南蛮人,呼虎为罗罗,老则化为虎”。此所谓“老化为虎”,即今彝族毕摩认为若不火化,灵魂便不能转化还原为虎。彝语称虎为“倮”或“罗”,约占彝族人口半数的一个支系自称“倮倮濮”,其义为“虎族”或“虎人”。就是说,约占半数的彝族人民,自认为是“虎的氏族”。 他们在举行祭祖仪式时,用画有虎头的葫芦瓢来象征自己的祖先。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的彝族村寨,有一年一度的“虎节”,正月初八“接虎祖”,正月十五“送虎祖”。“虎节”期间跳“老虎笙”,祭虎祖,祈福消灾,合族同乐。在当今的彝族人民生活中,大量存在着崇虎的习俗,彝族的建筑、服饰、民间工艺品中虎的图案随处可见,虎图腾崇拜的遗迹所在皆是。图腾并不是现实生活中某物的真实再现,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非生物类,它们总是在经过原始人的想象、夸张、加工后,被赋予了神秘和神圣的色彩。原始人曾经对图腾产生过三种认识:自己的血缘亲属、氏族群体的祖先、氏族群体的保护神,这些就是彝族领悟到图腾艺术中的这些隐喻意义,借助的正是图腾意象所饱含的象征意义。虎被彝族人视为王者超神。它是力量和威严的象征,被彝族先民敬奉为原始图腾,成为吉祥与幸福的象征。一些彝族人家中的神龛上供奉虎形祖灵,大门上挂着虎形辟邪,墙壁上挂着虎图腾壁挂,在村寨路口设有形状像虎的石虎神。 彝族人称虎神为罗尼,这是他们心中最灵验最崇高的神。虎神可以为他们消灾驱邪,可以保佑他们称心如意、吉祥平安。他们把自己、家庭、家族的幸福,都寄托在虎神的护佑之下。 部分彝族人认为自己是虎人。在他们的姓氏中,常见的罗就表示在他们的姓氏中,常见的罗就表示他们是虎的后代。男人自称“倮倮颇”或“倮颇”,意思是雄虎;女人自称“倮倮摩”或“倮摩”,意思是雌虎。彝族还有母虎图腾崇拜的习俗,楚雄哀牢山区有一个彝族村名叫“倮摩”,就是以母虎为村名;楚雄、景东、南华等各县哀牢山彝族,家家都供一幅由毕摩绘制的祖先画像,彝名为“涅(涅为祖灵)倮摩”,意为母虎祖先。彝族的自称“倮倮”与其虎称,氏族名称为母虎;所居山名、地名为母虎,男女祖先画像概称母虎,乃至男人名字也叫母虎,这些则是彝族曾以母虎为其图腾的遗迹,这也可以说是图腾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制时代。《景东县志》称哀牢山为“艾乐山”,意为大虎山;滇、川、黔、桂、渝彝族人文始祖阿普笃慕“六祖分支”时所居山,其彝语名称“乐尼白”,“乐”意为虎,“尼”为“人”或“族”,“白”意为“山”,其意为虎族祖先居住山,据《西南彝志》记载,滇东北乌蒙山东川府(现会泽)有名为“乐尼白”,它是彝族古代武、乍、糯、布、黙等六部共祖阿普笃慕所居地,此山之意译为青虎山,“尼”为青色,“白”为山,彝族常有以黑概青的习惯,因此,“乐尼白”即黑虎山;黔西北毕节市乌蒙山区相传蜀汉时“封罗甸国于此,唐时,倮倮鬼主居之”罗甸之意也是虎族居住地;凉山彝州德昌县阿姆金家族记载说,“我们氏族从古以来都认为自已是老虎的后代,祖传谚语说,阿达拉莫鸟都茨基”意为都是虎骨头血统,又说,“骨是虎造,血是虎生”,这些都十分明显证实了虎就是彝族的原始图腾崇拜。凡此种种,枚不胜举,总之,彝族对虎图腾的崇拜,其历史久远,源远流长,是固有的宗教传统文化中一个健康向上的缩影,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其共有精神家园最尊崇的一部分。
文章:黄宇东
编辑:阿底杰著
【版权声明】本站提醒您:请在浏览本网站关于《怕下水的是什么生肖 虎背熊腰是什么生肖》信息时,请您务必阅读并理解本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以及图片来源于商家投稿和网络转载,如网站发布的有关的信息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chief-editor#autotimes.com.cn,我们会尊重您的决定并当天作出删除处理。